一、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命题原则
1.第一原则:既要有利于计算机基础教育,又要有利于测试考生的水平。
处理好上述关系并不容易。因为前者要求教什么,考什么而后者则需要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分析几年来的考题不难得出以下结论:考题中没有超纲的题目,题目的区分度把握的不够,考生反映题目较简单,其直接表现在各个级别的通过率较高,证书拿得较容易,参加考试的人数逐年增加。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已有10.5万人拿到了证书,今年又有18万人参加考试。
2.第二原则:在考查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能力。
这一原则是较重要的。若仅注重前者,就会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教师搞题海战术,走进"应试教育"的死胡同。对于命题本身,也会走向僵化、单调,脱离实际。由于一级考试所考内容具有记忆性的特点,为了考查学生所应具备的能力,在历次一级考题中都有相应的题目出现,这类题目比较灵活。例如,1996年考题中关于文件操作和目录操作的题目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在其它级别的考题中也贯穿了在考查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能力。
3.第三原则:年度间试题的整体难度要相对稳定。
如果试题偏难,就会给计算机基础教学造成紧张,影响教师情绪。只有试题难度稳定,才会给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好的环境。实现难度稳定的措施有三:一是每年考试后,全国抽样通过答对率反映试题的难度。使命题者下一次命题前做到胸中有数;二是利用计算机试题库辅助命题来克服仅凭命题人经验命题的缺点;三是参加命题的专家要稳定。从连续几年的考题来看,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的考题整体难度基本是稳定的,这一点可以肯定。
二、计算机等级考试试题中存在的问题
全国各省市举行的计算机等级考试是检验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教学的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或方式,而考试的题目则成为目前实施计算机等级教学工作的指挥棒,如何更好地指挥好等级教学,正确发挥考试的功能,下面谈一下笔者的管中之见。
1.命题意图与考试目标不一致
程序的阅读与理解能力和程序设计能力是两种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能力,不能等量齐观。这两种能力犹如语文课中阅读与分析文章的能力和写文章的能力,显然这两种能力有着质的不同,不能把两种能力混为一谈。在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第二级考试题中,考试的目标是考查学生程序设计的能力,而考题则是清一色的程序的阅读与理解的题目,显然存在着考试目标与命题意图不一致的问题。这样考试的目标是降低了一个层次,长此以往会导致计算机等级教学中第二级教学的中心从以程序设计为中心转移到以程序的阅读与理解为中心上来,这与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一直倡导的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从分析程序型转移到真正的程序设计型的思想相悖,后果不堪设想。
2.对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题目类型的质疑
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题目类型及其能力的考查上来看,试题中过多地使用了标准化命题形式。标准化形式在20世纪30至40年代兴于美国,70至80年代衰于美国,对标准化考试的认识来源于控制率中的可控制观点,这种观点强调了对人的知识水平进行精确的测试,它适用于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的评价,但它对于表达创造力(如程序设计能力)等难以量化的方面,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在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第二、三级的考试中,仅单纯采用这种命题形式显然是片面而不能达到目的的。只有在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题目中采取客观性题目与主观性题目相结合,且保持合理的比例的命题形式,才有利于对学生所学知识与能力的考查,才有利于维护考试的科学性、客观公正性及严肃性,正确发挥考试的功能。
3.题目简单、题量偏少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自1994年开始举办至今已有四年之久,题目整体上难度小,题量也偏
少,这可以从历届考题中得到验证。
对于一级考题,每次考题为60个小题,在题目难度较小的情况下这一题量有些小;对于二级考题,每次考题为65个左右的题目,题量并不大;对于三级考题,每次考题为75个左右的题目,题量也不大。另外,由于考题中没有多项选择题和程序设计题,考题的难度不够。
三、计算机等级考试科学的命题手段
目前,国内各个级别的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命题大多数是靠命题者的经验来命题的。命题者在命题时,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没有明确的质量指标,命题者往往心中无数,摸不清试题的深度、难度、区分度,盲目性、随意性都很大。评卷工作中,对主观性题目评分误差较大;在组织管理上也缺乏立法,有些规定不全面、不严密,这样的考试违背了考试的宗旨和意义,其成绩当然是不可信的。
为了克服以上凭命题人经验命题的缺点,并且减少命题者命题的劳动强度及在命题上的资金投入,建议尽早建立计算机等级考试试题库,利用计算机命题,使命题工作尽早建立在科学的知识之上。另外,对已有的试题库虽然已投入使用,但问题较多,还应该进一步完善。为了避免题目的重复,计算机等级考试试题还必须由人工最后修定。
相关文章
同类最新